轉型 | 從1200錠到40萬錠,從優秀到卓越!猜它是誰?
發布時間:2015-01-31
說它老,是因為它始建于1969年;說它小,因為它前身是一家縣屬小廠,僅是從事棉花收購加工和棉紗生產的股份制民營企業,而成立之初僅有1200枚紗錠。
然而就是這樣一家老紡織企業,隨著我國紡織工業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變,在經歷了市場洗滌和改制的陣痛之后,逐步走到我國紡織業的第一梯隊,成為行業翹楚。據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公布數據顯示,該企業在2013年全國棉紡織業主營業務收入排名第26位。它就是焦作市海華紡織股份有限公司。
近日,記者來到了位于博愛縣產業集聚區內的海華紡織采訪,探尋它成功背后的密碼。
在海華紡織生產車間門前,立著一塊質量警示碑。碑上全文如下:2005年9~10月份,山東一用戶使用海華公司t/c65/3532支紗,因粗節問題有5噸退貨,造成公司直接經濟損失20余萬元。
為了增強廣大員工的質量意識,同年12月2日,公司召開職工大會,2000名員工莊嚴宣誓:“燒掉劣質產品,喚醒質量意識,杜絕質量事故,重塑海華品牌,從我做起,從現在做起!”同時將這批疵布全部焚燒,并立碑為鑒,將這一天定為“質量警示日”。
由此可見,能從當初僅有1200枚紗錠的一家縣屬小廠,發展到目前紗錠規模40萬錠,并成為我國紡織行業的航母,是海華紡織一貫注重產品質量的必然結果。海華紡織董事長、總經理曹俊海說:“市場風云變幻,是什么成就了海華?唯質量過硬,無他爾。”
“勉強成習慣、習慣成自然”“寧為高目標硬脖子、不為低目標駝背子”……走在海華公司內,這樣的工作標語隨處可見。為提高產品質量,海華紡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:
抓源頭,在新棉上市前,海華紡織派專人進駐定點軋花廠,對異纖進行全方位、全過程的監督,確保原料品質;
抓硬件,華紡織投資數千萬元,購買工藝先進的異纖清除機等設備;
抓生產,在生產環節,實行人工和異纖清除機揀“三絲”相結合,確保海華棉紗“無三絲”品牌;
抓制度,海華紡織制定了產品異纖控制管理規定,堅持整個生產流程對異纖的控制;
抓人才,海華針對不同員工的特長、愛好,為其搭建施展才華的平臺。改進傳統的用人方法。為讓員工的潛能得到充分發揮,無論任何崗位缺人,企業都以“賽馬不相馬”的原則進行考試競聘,及時為每一位有能力的員工提供各種發展機遇。
在搭好臺子、提供位子、豎起梯子的基礎上,把握好考核的尺子,打破固定工和臨時工的界限,不拘一格用人才,有效地保證了員工全身心投入到企業的發展中。
正是具備了這些成功的因素,鑄就了海華紡織的騰飛。多年來,該公司先后榮獲“河南省高成長型民營企業”、“河南省紡織五強企業”、“中國紡織服裝行業500強”等多項榮譽稱號。
轉自:中國紡機 |